舞蹈学院举办首批国家级思政示范课程《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传承》研究生课程——彝族“乐作舞”传习教学汇报
作者:王雯雯 时间:2024-01-09 点击数:
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舞蹈学院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以学科课程为基轴,以理论课程为涵养,深入挖掘课程中蕴涵的思政元素,加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将民族性、地域性、传统性与现代教育的高阶性、创新性相融通,建构具有区域特色和鲜明时代特征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月8日,舞蹈学院举办首批国家级思政示范课程《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传承》研究生课程--彝族“乐作舞”传习教学汇报演出。云南艺术学院副院长陈劲松,学校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及舞蹈学院党政领导、师生观看了汇报演出。汇报演出由《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传承》课程负责人、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徐梅教授主持。
根据课程教学计划,邀请到11名来自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乐作舞”国家级、省级、州级、县级传承人到校为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方向”“舞蹈编导方向”研究生开展为期一周的传习教学。在主讲教师徐梅教授的精心创设下,课前有准备,课中有传习、课后有访谈,采用“双师式”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传统民间舞蹈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将知识转换为实践应用的能力,为舞蹈教学、创作与理论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期间,李阿胖、张正国两位传承人共同教授彝族“乐作舞”十二套舞蹈套路,包括呼唤调、玩耍调、踩荞、撵调、斗脚、三步弦、找对象、经线、擦背、游调、摸螺蛳、翻身。从基本动作、步法、手位示范到方位、队形的变化等进行细致的讲解、分析,追根溯源,探其舞蹈文化。与此同时,七位传承人各持自制的三弦、四弦、笛子、二胡、巴乌、草杆、树叶等乐器,现场为学生们伴奏和演唱,再现生活场景,营造舞蹈氛围,使学生们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和体验彝族“乐作舞”歌舞乐相兼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传承》属我校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是舞蹈领域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本课程以“继承传统、学习民间、兼容中外、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依托云南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以26个民族为传习对象,持续开展非遗舞蹈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使民间舞教学不仅仅停留在肢体语言的表达层面,而是了解其形式之美、内涵之美和对舞蹈文化的深层理解与认知。
该课程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实施多元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升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度,寓价值塑造于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将人才培养与云南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相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汇报演出分为六个部分:课程介绍、传承人介绍、器乐演奏及演唱、彝族“乐作舞”介绍、教学汇报展示,现场汇报结束后,舞蹈学院师生与11位“乐作舞”传承人进行了面对面交流。
此次教学汇报将思政教育与民族民间舞蹈课堂传习作了有机融合,也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实践提供了可良性互动和良性循环的教学实例。
图片:周冉
撰稿:王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