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系列活动之青年学者与研究生论坛∣廖燕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

作者: 时间:2024-06-05 点击数:

为进一步推动舞蹈学院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扎实做好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舞蹈学院于2024年5月28日—31日举办了2024年第三期学科专业建设系列活动之“青年学者与研究生论坛”。本次活动特邀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员廖燕飞老师担任主讲嘉宾,面向舞蹈学院2022、2023级全体研究生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讲座。活动由舞蹈学院院长刘丽教授主持。

在为期4天的教学中,廖燕飞博士围绕“非遗概念的源起与演化”“非遗的分类”“非遗保护的基本理念”“非遗保护的方法”四个主题,结合自己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经历、感悟以及我国在非遗保护工作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详细阐述了如何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框架内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她将非遗保护视为一种文化思潮,指出“凡‘思’非皆能成‘潮’”,保护非遗之“思”因其具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因而得到国际社会的呼应。据此,她带领同学们追溯非遗保护之“思”的源起,探寻非遗保护之“潮”于我国传统舞蹈类非遗保护理念的影响,继而从什么是非遗,为什么保护非遗以及如何保护非遗几个方面展开具体阐释。

针对非遗保护这一政策性、应用性较强的领域,廖燕飞博士带领同学们找寻我国非遗保护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点,关注不同保护理念的交锋点,通过比较相互间的异同,分析各自的学术立场,引发同学们的深度思考。她在讲座中多次强调,研究中要以非遗的相关国际、国内法律文件为研究基础;要准确使用“定义”,并带领同学们细读了有关非遗定义的文本,辨析了传统舞蹈类非遗与“原生态舞蹈”“民间舞蹈”“传统舞蹈”等概念的异同;要尊重田野里的事实,以此提出不与保护实际脱节的理论构想。她还从《公约》及其相关国际文书出发,提炼出“可持续发展原则”“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等基本保护原则,并详细解析了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生活性保护、系统性保护等保护方法,促使同学们围绕自身田野调查经历与学习感悟展开充分讨论与交流。不同观点间的相互碰撞,激发大家的学术思考,打破原有的认知局限,使学生们对非遗保护理念有了更为深刻和清晰的理解。

图片:王明月

文字:王明月

版权所有© 云南艺术学院    滇ICP备050012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