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学院师生参加“互通·互融·互鉴:舞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术会议暨民族民间舞教学展示”活动

作者: 时间:2025-11-16 点击数:

11月8-9日,中央民族大学举办“互通・互融・互鉴:舞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术会议”。本次会议汇集舞蹈教育领域顶尖学者、行业领军者与创新实践者,研讨前沿趋势、跨学科融合等议题,构建中国特色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我院徐梅教授受邀参会,并携《滇南民族民间舞蹈教材与教法》参与教学展示,王国俊、者子楠、施懿珊等师生22人参与展示。

11月8日上午,中央民族大学知行堂举行“互通・互融・互鉴:舞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术会议”开幕式及首场专家会议。徐梅教授以《跨界与协同:舞蹈专业博士人才培养策略构建》为题分享观点。

徐梅教授指出,在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舞蹈专业博士培养是学科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引领,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存在学科理念、学术引领及跨学科高端人才培养不足、博士培养体系薄弱等问题。她强调需构建“地域性、跨学科、双导师”培养模式,通过多元课程、核心师资、成果导向评价、“政产学研用”协同平台及国际交流,培育优质人才,并倡议高校携手推动舞蹈学科完善发展。

民族民间舞教学展示汇聚了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舞蹈学院等多所院校的13门精品课程,涵盖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苗族、羌族、彝族、佤族等多个民族的民间舞蹈。

11月9日下午,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参展的《滇南彝族民间舞蹈教材与教法》在中央民族大学礼堂精彩上演。展演聚焦滇南彝族“乐作舞”“烟盒舞”核心组合,涵盖基础训练、综合性表演及传统技巧展示,充分彰显彝族民间舞蹈的独特魅力与教材教法成果。

该教材作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及省级精品课程核心教材,经近三十年实践检验,在非遗传承、思政融合、模式创新等方面兼具示范性与推广价值。

教材以“守正溯源,汇意创新”为核心理念,以“文化感知—舞动训练—艺术表现”为教学脉络,整合滇南彝族“乐作舞”“烟盒舞”“栽秧鼓舞”三大舞种,构建基础类、复合类、风格类、综合表演类四类训练组合,实施“课堂+田野+传习+实践”多元教学模式。我院专业教材依托“知识逻辑+AI技术+新形态资源”,开创舞蹈教育文化根性与智慧融合的全链条创新实践,为云南民族舞蹈地方性经验向课程化、数字化转化提供重要教学范式。

组合一:“乐作舞”踩荞步基础训练组合

组合二:“乐作舞”点跳步综合性组合

组合三:“烟盒舞”三步弦风格性组合

组合四:“烟盒舞”综合表演性组合

组合五:“烟盒舞”技巧综合训练性组合

师生参会期间,既积极参与排练展演与学术环节,聆听专家前沿报告、观摩院校教学展示,拓展艺术视野、汲取宝贵经验,深化对舞蹈教育前沿理念的认知,明确未来教学研究实践方向;又通过教学展示彰显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与课程建设,构建特色化、规范化、系统化教材体系的实践成效。此次会议搭建高层次交流平台,未来我院将深化教改、加强跨学科融合,助力中国舞蹈教育高质量发展。

图片来源:中央民族大学

文字:杨浩月

一审一校:李璐

二审二校:刘丽

三审三校:朱超

版权所有© 云南艺术学院    滇ICP备050012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