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教育简介

作者: 时间:2024-10-23 点击数:

一、基本情况

舞蹈学院前身为云南艺术学院1961年设立的舞蹈系,1999年开办本科专业,2003年成立舞蹈学院,2006年获得舞蹈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获批舞蹈领域艺术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现有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学(舞蹈教育、民族舞蹈传承)3个本科专业(方向),学术型与专业型2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别,现有在校本科生780人,硕士研究生95人。现有在职教师50余人,有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5人,全国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业分委会专家1人,云南省政协常委1人、省级“音乐与舞蹈学”学科带头人1人,专业带头人3人,省高校舞蹈类教指委委员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云南省文化名家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共产党员1人,“双师双能型”教师8人。建设有1个国家级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省级“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2个省级研究生导师团队,1个省级舞蹈表演教学团队。

2016年,一级学科“音乐与舞蹈学”获批云南省“一流学科(高原A类)”,2022年,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获评B-档次,舞蹈领域在研究生专业学位评估中获评B+档次。舞蹈表演专业于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舞蹈学、舞蹈编导2个专业先后于2020年、2022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舞蹈表演专业获评A+、舞蹈学专业获评A、舞蹈编导专业获评B+。学院现有2门国家级本科一流课程、1门国家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本科一流课程、2门省级“拓金计划”示范课。与专业院团、地方文化馆站、院校等合作建设15个教学实践基地。教师先后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获批国家级、省级、校级课题50余项。参加并荣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正高组“一等奖”;撰写的论文和专著分别获得第八届、第九届“桃李杯”学术论文一、二等奖和“云南省社会科学奖”;编排的精品组合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保护传统文化贡献”奖、“指导教师园丁奖”等。近年来,师生原创作品《阿罗汉》《晨耕》《幸福的脚步》《灵境》《独龙情怀》《行走的贝叶》《跟着阿舅走》《佤山薪火》《同源共生》《又见花灯》《生命的摇篮》《山顶》等作品参加“全国舞蹈展演”“荷花奖”等各类国家级、省级比赛与展演获奖70余项。应邀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七彩云南”彩车游行(荣获“华美奖”)、参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中华儿女》编导、参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编导、参与第八届中国舞蹈节演出等,举办“全国首届非遗传统舞蹈生存现状研讨会”“‘一带一路’背景下区域舞蹈文化研究国际学术论坛暨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舞蹈表演建设点成果展示”等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40余场。

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继承传统、学习民间,兼容中外、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紧扣云南区位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和云南发展战略,围绕学校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和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艺术院校发展目标,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科研创作展演水平,强化文化传承创新,扎实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品德优良、精于专业、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敢于担当,基础厚、专业尖、综合素养强的舞蹈表演、舞蹈教育、舞蹈编创人才以及舞蹈研究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继往开来,再续华章。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育人成效,不断开创舞蹈学院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二、培养目标与特色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技能及良好综合素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本学位点于2006年获国家教育部批准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014年获批招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现设有学术型和专业型两个培养类别。学术型研究方向为“民族舞蹈研究”,专业型研究方向为“民族民间舞蹈教育”“舞蹈编导”和“民族民间舞蹈表演”。在教育理念上,学位点坚持民族地区特色办学思路,充分利用云南丰富多样的民族舞蹈资源优势,以全面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民族舞蹈研究与实践人才为目标,主要培养具有较强研究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史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表演、舞蹈编导专业人才,能够在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从事相应的舞蹈史论研究及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表演与编导工作。

(一)舞蹈学

1.培养目标

本学科立足自身特色优势,将云南丰富的民族舞蹈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科研与创作展演成果,积极建构民族舞蹈学科体系。通过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和艺术实践活动,培养政治素养高、学风严谨、德才兼备、和谐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的高层次舞蹈理论研究人才,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从事民族舞蹈历史研究、民族舞蹈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舞蹈跨学科研究等相关工作,自觉传承与创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于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

2.特色与优势

本培养方向融会贯通“立足本土、扎根民族、兼收并蓄、传承创新”的理念,充分利用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文化生态优势,注重以民族民间舞蹈研究特色,构建区域性特色课程,注重培养研究生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研究人才及与之相关的跨学科研究人才,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舞蹈

1.培养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立足于区域性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坚持专业性、民族性、传统性、创新性相结合,培养具有高尚艺德、掌握系统专业知识、具有高水平技能和较高艺术造诣的高层次应用型舞蹈教育与编导专门人才,为全国各大专业院校、艺术团体、文化事业与文化企业等单位输送高层次、创新型舞蹈专业人才。

2.特色与优势

(1)舞蹈编导

立足云南丰厚的民族舞蹈文化土壤,构建具有时代特色、地域特色的舞蹈编导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生研究创作实践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自觉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舞蹈作品。向社会培养和输送思想素质高、创新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舞蹈创作高层次人才。

(2)民族民间舞蹈教育

立足国际通道,发挥多民族文化、资源、人才交流优势,建构特色教育教学体系与国际交流平台,根植传统文化,传承民族舞蹈,秉承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开阔的艺术视野,较强的专业能力及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民族舞蹈教育专门人才。

(3)民族民间舞蹈表演

深耕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以培养“德艺兼备、技理融通”的高素质民族舞蹈表演人才为目标,开拓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创新的育人模式,提升学生的舞蹈表演研究、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与创新意识,舞蹈表演实践能力突出,能担当传播优秀传统民族舞蹈文化,符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舞蹈表演专业人才。

三、师资队伍

学位点现有研究生导师17人。其中,教授8人,国家一级演员4人,国家一级编导1人,副教授5人。有国家级课程思政名师5人,有全国“德艺双馨”获得者、全国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业分委会专家、省政协委员、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省级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省级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省级高校舞蹈类教指委委员、云南省文化名家。建设有1个国家级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省级“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2个省级研究生导师团队、1个省级舞蹈表演教学团队。导师队伍在舞蹈艺术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专业背景与所带培养方向一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学术经历。

四、科学研究成果

2020 以年来,教师出版学术专著 4 部,获批国家级、省级科研与创作项目39 项,获得云南省社会科学奖等 3 个省厅级科研奖。教师团队获得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正高组“一等奖”1 项,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和青年教师比赛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 1 项。原创舞蹈作品参加中国舞蹈“荷花奖”“桃李杯”、全国舞蹈展演等国内外专业赛事与展演获奖 40 余项。师生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七彩云南”彩车游行并荣获“华美奖”,担任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中华儿女》、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等重要演出的编导,参与2023 年第八届中国舞蹈节组织与演出等重要活动,主办、承办和参加 10 余次国内外高层次学术论坛和艺术交流。

五、奖助体系

(一)奖学金:

(1)国家奖学金:依据评奖政策评选出奖项获得者,奖励金额为每人每年2万元。

(2)省政府奖学金:依据评奖政策评选出奖项获得者,奖励金额为每人每年1万元。

(3)学业奖学金: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分为三等:一等奖学金每生每年5000元,二等奖学金每生每年4000元,三等奖学金每生每年3000元。

(4)优秀个人奖学金:学校设立了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专业课单项奖、文化课单项奖、专业特别优秀奖等奖项,每年评审一次,奖励金额根据奖项不同在600-4000元。

(二)助学金

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补助研究生基本生活支出。每生每年6000元,全年按10个月发放,按月发放助学金,每月月底发放。

版权所有© 云南艺术学院    滇ICP备050012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