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开展了云南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云南基层文艺院团舞蹈编创人才培训”,邀请了一级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云南省舞蹈家协会理事、云南省歌舞剧院首席袁志平老师担任主讲。

袁志平老师从质感、情感、再创、意境四个层面,拆解了舞蹈表演的核心逻辑,为本次学员的学习提供了清晰的实践方向。他指出,在舞蹈艺术中,一场精彩的表演绝非单纯的动作堆砌,而是多维度层次共同构建的艺术整体。



▲质感层面:突破身体局限,让动作有“质”
质感是舞蹈艺术的基础,本质是身体可能性的极致呈现,核心围绕如何让动作有“质”。这不仅要求“会用技术”,更要思考“如何用技术”,让身体表达突破局限,形成独特的“质”。袁志平老师带领学员从“发力点”出发,通过“坠”“推”“飘浮”三个关键词,引导学员充分感受身体不同部位的发力差异;再结合时间节奏的精准把控与空间位置的灵活变化,让动作的“质感”更突出,为观众传递出清晰、可感知的感官体验。

▲情感层面:以真实为纽带,实现“身心合一”“舞蹈的情感不是刻意模仿,而是与观众互通的纽带,关键在真实与内化”,袁志平老师的这句话,点明了情感表达的核心。舞蹈编创中的情感表达,需以自身经历、真实情感为根基:要么与角色建立深度连接,要么主动“构建角色”;同时,同一情感可通过不同强度、节奏呈现递进关系。唯有将情感融入每一个动作,实现“身心合一”,摒弃虚假模仿,用“信念感”赋予情感感染力,才能让观众真正共情。

▲再创层面:从“演”到“成为”,达成编演统一 演员与编导的“统一”,是舞蹈升华的关键,而二度创作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路径。它并非偏离编导意图,而是让角色更鲜活的必要环节。在创作初期的磨合阶段,演员需充分“咀嚼”编导意图,在重复练习中不断感受角色、碰撞灵感;再通过多样的艺术处理方式,强化舞蹈的质感与情感,最终完成从“演绎角色”到“成为角色”的跨越,让演员的表达与编导的初衷高度契合。

▲意境层面:整合艺术元素,传递高阶美感意境是舞蹈的“高阶表达”,需要跳出单一动作的局限,整合多艺术形式。通过“灯光、服装、道具”等辅助元素,可丰富舞蹈的艺术层次;先借助具体“意象”传递直观感受,再进一步升华到“意境”,让意境精准映射舞蹈的核心主题。而意境的最终目的,是“体现美”,为舞蹈明确清晰的审美方向。


袁志平老师从质感、情感、再创到意境的深度拆解,不仅为本次舞蹈编创者搭建了清晰的表演层次框架,更让每一位学习者懂得舞蹈的魅力,源于对身体的极致探索、对情感的真诚传递,以及对艺术表达的不断突破。期待学员们能将这些知识融入实践,在未来的舞台上编排出更具感染力与深度的舞蹈作品,让每一个动作都承载故事,每一段舞姿都传递意境。

图片:昆明乔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文字:刘同鑫
一审一校:李璐
二审二校:刘丽
三审三校: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