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日-15日,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开展了云南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云南基层文艺院团舞蹈编创人才培训”,邀请了中国煤矿文工团导演,国家一级编导,舞蹈电影导演/舞者,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获得者,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家协会副会长念云华老师担任主讲。

念云华老师提到,在舞蹈编创工作中,许多创作者面临思维瓶颈与传统表达的困境。“不破不立”成为核心思路——编舞本质是"变舞",是在创新中寻求传承之路。对传统民间舞蹈的敬畏不应成为创作障碍。编导需要明确:“我们做的不是单一将非遗直接搬到舞台上,而是要挖掘非遗精神,是要将民间舞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换”。没有这一代的创新,就没有下一代的传承。关键要把握民族性不丢失的同时,符合当代审美需求。

念云华老师表示,作品主题需要突破民间传说的局限,建立与当代社会的深度对话。生态关怀、城乡发展、科技伦理等现代议题都可成为创作切入点。成功作品的密码在于:文化根脉+当代议题+创新表达+视觉革命。编创的核心是打破思维禁锢。作品不仅要传递清晰的文化立场,更要通过多维舞台语汇构建沉浸式体验,让传统在当代语境中重新发声。

念云华老师指出,舞蹈结构需要突破线性叙事的传统模式。创作者应建立三维创作思维:文化深度、情感厚度与形式新颖度的立体构建。从开场到尾声,需要创造情绪的动态流转,形成文化表达的张力场。动作解构可通过时空维度重构来实现:放大微观动作、压缩历史时空、重组身体语汇。"限制是创造的催化剂",在约束中寻找自由,在传统中发现未知。

当作品陷入"自嗨式创作"的陷阱时,需要重建观众视角。舞蹈创作不仅是身体语言的探索,更是文化符号的当代转译,需要建立与观众的情感契约。舞蹈不单是研究身体还要研究美学、哲思。本质上创作者是服务于人,要寻找观众共鸣的情感点。





课堂花絮
通过念老师的课堂,大家深刻认识到,民间舞蹈的当代发展既不能固步自封地墨守成规,也不能全盘否定地割裂传统。真正的创新源于对文化基因的深刻理解与尊重,是在把握传统精髓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艺术实践的本质是一场"破壁"之旅——打破认知的壁垒、打破形式的局限、打破表达的边界。成功的编创需要建立多维度的创新思维:在内容上,要实现从文化复述到当代对话的转变;在形式上,要完成从单一叙事到多元表达的跨越;在审美上,要达到传统韵味与现代美学的融合。

图片:昆明乔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文字:李珊
一审一校:李璐
二审二校:刘丽
三审三校: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