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彝族打歌”非遗传承人研修班 | 第二十一讲:马盛德《文脉赓续,活态传承——传统舞蹈类非遗保护与传承》

作者: 时间:2025-10-21 点击数:

文脉赓续,活态传承——传统舞蹈类非遗保护与传承

2025年10月14日上午,在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第10期)——传统舞蹈“彝族打歌”非遗传承人研修班,邀请了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主持工作),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任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马盛德教授担任主讲。

马盛德教授讲解了当前国内非遗保护的典型现象,强调了非遗保护工作具有政策性、专业性与学术性较强的工作特点,马盛德教授还以古琴艺术和昆曲为例,说明非遗保护的核心是以人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

马盛德教授介绍了传统舞蹈类非遗名录情况,分析了中国现行的民族舞蹈教育模式。马盛德教授指出,传统舞蹈类非遗在各民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不能用芭蕾舞和国标舞的评判标准来区分我国民族舞蹈的高低,我国传统舞蹈展演活动也不以竞技比赛方式进行,这体现了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

在课堂最后,马盛德教授聚焦如何开展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的培训。他指出,首先需要改变观念,解决认识问题,传统舞蹈是先民的创造性产物,形成了相对完整成熟的动作语言体系和表演风格,在民族文化中具有典范意义,保护它是为了保存人类创造能量、寻求与既往的联系、激励当代创造。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文化再创造的源头活水,因此首要任务是保护与传承,充分认识其重要价值。

图片:昆明乔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文字:杜芃

一审一校:李璐

二审二校:刘丽

三审三校:朱超

版权所有© 云南艺术学院    滇ICP备050012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