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彝族打歌”非遗传承人研修班 | 第二十二讲:黄凌飞《在田野里寻根朔源:云南民族歌舞乐中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作者: 时间:2025-10-21 点击数:

2025年10月14日,在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第10期)——传统舞蹈“彝族打歌”非遗传承人研修班,邀请了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教授、音乐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研究生导师黄凌飞教授担任主讲。

黄凌飞教授对氐羌、百越、百濮三大民族音乐体系进行了讲解,指出它们分别体现高原游牧、水乡稻作、山地农耕文化,并形成跨境文化交织格局。黄凌飞教授结合自身田野调查案例进一步指出,云南10余个跨境民族的音乐,既保留本族群文化基因,又因跨界生活融入邻族元素,可从语言谱系、民俗场景、表演形态多维度界定,且历史上族群迁徙并未造成音乐文化的完全割裂。

黄凌飞教授聚焦非遗歌舞乐的原生形态与文化意涵,强调了传承的文化认同与民族团结意义,提出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的保护体系,总结了云南非遗保护的成就与现状,呼吁要加强非遗保护以促进边疆文化繁荣。

黄凌飞教授指出,各传承主体需深入田野,要主动把握民族的文化语境,才能在各自领域有序发力,进一步推动云南民族歌舞乐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图片:昆明乔幕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文字:罗曼晶

一审一校:李璐

二审二校:刘丽

三审三校:朱超

版权所有© 云南艺术学院    滇ICP备050012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