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艺术赋能 舞出美丽乡村新蓝图

作者: 时间:2024-08-29 点击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对全国广大青年的寄语精神,引导在校大学生深入了解乡村发展现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推进艺术赋能,助力乡村振兴。2024年 8月19-22 日,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携手教学实践单位—昭通市文化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共赴革命老区昭通市威信县开展云南艺术学院2024年暑期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暨“舞话云南”惠民演出和关爱留守儿童等系列活动。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青年学子及昭通市文化艺术剧院有限公司歌唱演员一道,分别在威信县扎西镇、水田镇、高田乡联袂开展了三场精彩的文艺演出。为当地人民群众表演了傣族、彝族、哈尼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特色鲜明、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以及多首风格迥异、热情豪迈的歌曲。虽然演出时骄阳正烈,气温较高,但依然没能阻挡台上演员的专业表现和台下观看群众的热情,演员们以大地为舞台,在青山绿水间挥洒汗水,以一腔赤诚,舞出一幅幅新时代的美丽画卷,每场演出都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

维吾尔族舞蹈《美丽的阿依汗》 歌曲《不忘初心》

哈尼族棕扇舞《鹇》 蒙古族舞蹈《远方》

歌曲《老乡》 歌曲《夜太黑》

歌曲《烈火战马》

舞蹈《相亲相爱》

彝族舞蹈《彝家欢乐》

与扎西镇群众合影

演出间隙,师生还观看和学习了威信县扎西镇大山村传统民间歌舞(剧)“莲枪”、“牛灯”,高田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名录“关公戏”以及民间小调表演,参观了高田乡文化站农耕文化、红军革命历史文化、关公戏文化展览馆以及扎西文苑,深入了解学习当地非遗蜡染和苗族彝族同胞的生产劳作、服饰文化、民风民俗等。现场访谈了当地的民间艺人和文化工作者,双方就乡村传统民间歌舞(剧)的现状、传承发展以及创新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对如何传承和弘扬乡村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促进文化赋能,实现文化反哺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观看民间歌舞(剧)“莲枪”表演

观看民间歌舞(剧)“牛灯”表演

现场交流、研讨“莲枪”“牛灯”的表演、保护、传承与发展

参观高田乡文化站农耕文化展

参观高田乡文化站革命历史文化展

参观高田乡文化站“关公戏”文化展

本次“三下乡”期间,除了惠民演出,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师生还在威信县扎西镇、水田镇开展了舞蹈美育和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活动。师生们走进扎西镇、水田镇妇女儿童之家,给孩子们开展舞蹈艺术文化主题宣讲,教授孩子们基础的舞蹈动作,并给孩子们准备了笔、作业本、绘画本等学习用具,与孩子们一起寄语未来,在孩子们心灵播种下艺术的种子。

在扎西镇开展舞蹈美育活动

在扎西镇开展关心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在水田镇开展舞蹈美育

在水田镇开展主题宣讲、关心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三下乡”成员们在石榴籽广场与苗族同胞们一起跳苗族传统鼓舞,开展“打糍粑”等特色民俗活动,各民族同胞在一起载歌载舞,气氛欢快又热烈。

师生们在石榴籽广场与当地苗族同胞载歌载舞共同表演苗族传统鼓舞,参加“打糍粑”民俗活动

惠民演出结束后,师生参观了扎西烈士陵园、“扎西会议”纪念馆等红色革命遗迹遗址,通过参观走访,师生们重温了红军长征过扎西的艰苦革命史和奋斗史,激励青年学子学习和发扬革命精神,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厚植爱国情怀。

参观“扎西会议”会址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与昭通市文化艺术剧院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将高雅艺术送到乡村,丰富了老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高校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共促乡村振兴和地方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引导青年学子深入调研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现状,积极融入乡村文化发展事业,体现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重要实践。

文稿:李玲

图片∕摄像:邵彬 罗建

版权所有© 云南艺术学院    滇ICP备05001258号